

在泾源县域发展的实践一线,泾源县政协委员、泾源县工业信息化和商务局副局长于建龙是一位深耕实干的“多面手”。历经多岗位历练,他既摸透了农业农村发展的“门道”,也摸清了为工业经济服务的“脉络”。思路清晰、虑事周全的他,带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,以直爽的性情、干练的作风、务实的举措,在产业培育、助企纾困、民生服务的岗位上稳步前行,用实打实的行动为泾源县发展添砖加瓦。
深耕细作兴产业 绘就发展新图景
产业是县域经济的根基,是群众增收的源泉。于建龙始终坚持“产业兴则县域兴,产业强则百姓富”的发展理念,无论是扎根农业农村一线,还是统筹工业经济发展,于建龙都以“抓铁有痕、踏石留印”的劲头深耕细作,推动泾源县产业发展呈现出多点开花、提质增效的良好态势。
在香水镇分管农业工作期间,于建龙深知农业产业是农民的“钱袋子”,必须找准定位、突出特色,才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。他立足香水镇自然资源禀赋,经过多次走访调研、座谈交流,精准定位肉牛、中蜂、菌菇三大特色产业,推动农业产业从“零散发展”向“规模集聚”转变。为了扩大肉牛养殖规模,他积极协调争取政策支持,引进优良品种,推广科学养殖技术,组织养殖户开展技能培训,解决养殖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、防疫难题和销售难题。在他的不懈努力下,去年香水镇肉牛饲养量达到1.5万头,养殖户人均增收显著提升,肉牛产业成为带动群众致富的“主力军”。
养殖中蜂是泾源县的传统优势产业,具有投资小、见效快、无污染的特点。于建龙看到了中蜂产业的发展潜力,主动对接农业农村部门和龙头企业,多次赴陕西、甘肃等地引进优质蜂种,建设标准化蜂场,推广生态养殖模式,同时注重蜂蜜品牌打造和产销对接。他组织蜂农成立专业合作社,统一技术指导、统一质量标准、统一包装销售,有效提升了蜂蜜的品质和附加值。去年,香水镇中蜂养殖规模突破5000箱,年产蜂蜜达数万斤,产品远销区内外,中蜂产业成为群众增收的“甜蜜事业”。
菌菇产业作为见效快的特色种植产业,深受群众欢迎。于建龙根据香水镇各村土壤条件、气候特点和劳动力情况,科学布局菌菇种植基地,引进平菇、香菇等优质品种,建设温室大棚和标准化种植车间。他邀请菌菇种植专家现场指导,开展种植技术培训,帮助群众掌握菌棒制作、接种、管理、采摘等关键技术,积极开拓销售市场,与商超、餐饮企业、电商平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,解决群众“卖菇难”的问题。如今,香水镇各村菌菇产业有序发展,一座座温室大棚里长满了鲜嫩的菌菇,成为群众家门口的“致富棚”。
精准滴灌“金融活水” 靶向破解企业发展难题
太阳村曾是香水镇发展最落后的村落,土坯房遍布、基础设施薄弱、产业发展滞后,群众收入来源单一。于建龙主动扛起太阳村发展的重任,把改善人居环境、发展特色产业、打造农文旅融合示范点作为工作突破口,决心让这个落后村落焕发新生机。他深知,要发展必先改变村容村貌。面对部分群众对拆旧建新的抵触情绪,他带领工作人员挨家挨户走访,耐心讲解政策,倾听群众诉求,算清“环境账”“经济账”“幸福账”,用真心实意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。在他的带领下,太阳村顺利拆除45户202座土坯房,盘活了闲置土地资源。
拆旧之后,于建龙紧接着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,硬化村内道路、修建排水设施、安装路灯、种植绿植,让村庄变得干净、整洁、美丽。他立足太阳村生态优势,坚持“产业+旅游”的发展思路,打造了生态鸡养殖基地、菌菇种植采摘园等,建设了旅游观光步道、休闲凉亭等设施,将太阳村打造成集特色种植、生态养殖、休闲观光、农事体验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产业园。如今的太阳村,村容整洁、产业兴旺、游人如织,昔日的落后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“网红村”,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,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。
企业是市场的主体,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就是稳定经济大盘。于建龙始终把助企纾困作为重要工作,深入开展“送政策上门”活动,将减税降费、财政补贴、金融支持等惠企政策精准推送到企业,确保政策红利直达快享。去年,在他的积极协调和推动下,泾源县落实多项惠企项目资金,为企业发展注入“金融活水”:巨华户外用品项目获得141.5万元资金支持,泾水源延长牛肉产业链项目获得90万元资金支持,澳丽妃原材料物流补贴项目获得12万元资金支持,巨华增资扩产项目获得66万元资金支持。这些资金的及时到位,有效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,帮助企业扩大生产规模、提升产品质量、开拓市场空间。
多年来,于建龙用脚步丈量民情,用实干赢得民心,用担当推动发展,在泾源县产业发展、民生改善、经济提质的道路上留下了坚实的足迹。作为一名政协委员,他始终牢记使命、不负重托,以更加饱满的热情、更加务实的作风、更加有力的举措,为泾源县高质量发展贡献着智慧和力量,用实干与担当书写着一名政协委员的时代风采。 (记者 毕 竞 文/图)